基础医学课程-生理学(1)
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,通过理论学习,使我们掌握正常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,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及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。为了帮助学生同学们掌握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,提高分析问题和临场应试能力,我们计划每天更新一章《生理学》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,同学们可以跟着我的章节重点内容做重点复习。
第一章 绪论
名词解释
1.反 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,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。
2.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。
3.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,直到发挥最大效应。
4.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,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。
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
名词解释
1.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“帮助下”,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更低浓度一侧的转运。
2.阈 强 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-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,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。
3.兴 奋 性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。
4.阈 电 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。
5.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,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,不能转化为锋电位,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,因此,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。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。
问答题
1.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。
答:(1)由于Na⁺_K⁺泵的活动静息状态下膜内K⁺高于膜外。
(2)细胞膜对K⁺通透性大,对Na⁺通透很低同时对细胞内的负电荷没有通透性。
(3)细胞内K⁺向膜外扩散,最终达电化学平衡,此时的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。
2.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。
答:细胞受刺激后,膜上的Na⁺通道开放,Na⁺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快速由膜外进入膜内,使膜内电位升高,引起膜内外电位倒转,直到相当于Na⁺的平衡电位,形成去极相。随后Na⁺通透性降低,K⁺通道开放K⁺外流,膜内电位下降,形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。
3.Na⁺_K⁺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。
答:Na⁺_K⁺泵,又称Na⁺_K⁺依赖性ATP酶,它的基本作用是:当细胞内Na⁺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⁺浓度增高都会激活此酶,分解ATP,获得能量用以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⁺泵出细胞外,把细胞外的K*泵入细胞内,从而恢复细胞内外Na⁺、K⁺浓度的正常分布。
Na⁺_K*泵的生理意义在于:①维持细胞内高K⁺状态,这为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;②阻止Na⁺及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,防止细胞肿胀,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;③最重要的是建立胞内高K⁺、胞外高Na⁺势能储备。此势能储备用于其他耗能过程。
4.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?举例说明。
答:有些物质在逆电化学梯度转运时,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,而是来自膜内、外的Na⁺浓度势能差;由于造成这种势能差的钠泵活动需要消耗ATP,因此这种靠间接消耗ATP完成物质的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形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。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,吸收的动力来自小管液高Na⁺和上皮细胞内液低Na⁺之间的浓度势能,而上皮细胞内的低Na⁺状态是依靠钠泵消耗ATP来维持的,因此,葡萄糖被主动重吸收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ATP分解。
5.什么是前负荷?它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?
答:肌肉在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前负荷。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长度。在一定范围内,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比,超过某一限度,则又呈反变关系。也就是说,在初长度增加的初始阶段,随着初长度的增加,肌张力亦增加;肌肉在最适长度(最适前负荷)时,收缩产生最大张力。再增加初长度,肌张力反而减小,即在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若开始等长收缩,则产生的张力最大;若进行等张收缩,则缩短速度快、缩短的程度最大,做功量最多。
6.什么是后负荷?它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?
答: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。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收缩时,肌肉先产生张力增加,然后再出现长度的缩短。在一定范围内,后负荷越大,产生的张力就越大,且肌肉开始缩短的时间推迟,缩短速度变慢(等张收缩),且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,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,此时肌肉完全不缩短,缩短速度等于零(等长收缩)。肌肉收缩时的初速度与后负荷呈反变关系。因此,肌肉只有在适度的后负荷时,才能获得肌肉做功的最佳效果。